花梨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色不等于造假,红木家具到底该不该上色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782213.html

红木家具历来以其沉稳庄重、醇厚的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今天要说的是红木家具的“色”,在红木行业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画色,为什么会有上色画色工艺存在?

要知道原木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木头,它的唯一性不仅体现在木纹上,也体现在木材的颜色上,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两棵不同的树。即使是用同一棵树开出的木材也有差异,树根作为树木承受最大重量部位,颜色较深,而靠近树梢、树皮的部位颜色较浅。每一棵树,树龄的不同、纹理的不同也会导致色差,这都是木材的天然属性。在具体制作家具时由于裁切方向不同,颜色纹路也会有巨大差距,最终出来的家具成品存在色差很常见。

上色一般是指加深颜色,而木材有些位置颜色过深就必须减淡,那就需要漂白。漂白大多会用到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一般漂白也都是少数部位,但也有特例,比如白酸枝做*花梨效果,白酸枝木材本身属于深色系,因其花纹类似*花梨,做整体漂白后和*花梨家具极为接近。

所以,从古到今上色在家具制作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古典家具的生产历史上,传世的明清家具中,就能找到为了迎合当时的审美意趣而改制木色的先例,据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记载,自清中期以来,由于宫廷及权贵的爱好,紫檀器成为最为名贵的家具,其次是红木,形成硬木贵黑不贵*的风尚;于是颜色浅的花梨制品,在木工完成后,即被染刷成深色。就是传世的*花梨器,有的也不能幸免。颐和园藏的明插肩榫炕桌和清前期雕螭纹半桌,均呈紫黑色,细看乃是*花梨,至今尚未还原其本来颜色。

总之,修补平色画色手艺自古有之,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最开始的目的不是做假,是为了遮瑕,自然生长的木材多少都会有点瑕疵,中华民族的聪慧必然会衍生出这门手艺,时至今日已炉火纯青。

提到红木作假,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其手法现如今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百花齐放”。

通过给木材上底色的手法混淆视听,将其他普通木材粉饰成高档红木,或者最常见的掩盖白皮。按照国家标准,产品的正视面应无边材,其他部位零部件表面的边材含量,应不超过该零件表面积的10%,白皮含量是有硬性规定的,其实这是个极限标准,如果一套家具白皮真的接近10%,我相信再便宜也没有人愿意买,只是因为有画色工艺,成品新家具没有办法识别白皮。除了白皮掩盖,画色还大量用在虫眼,空心,朽木,拼接,甚至贴皮红木的造假过程中,所以红木信任危机愈发严重的今天,画色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完全变成了反面角色,这不能怪人不懂家具,不懂工艺,毕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是木工出身,对红木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身边买到问题货的朋友比比皆是,不得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其实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购红木家具时,不能单纯以上色与否来判断家具的好坏,如果是真材实料的家具,上色漂白只是让家具外观看起来更加协调统一、美观,那并非欺骗。毕竟能接受一套色差较大家具的人是少数,其实家具前期选料也会顾及到木材色差问题,只是红木原料珍贵,要做到完美成本会非常高,加之自然生成的木材本身也没有完美一说。

购买家具时一定要警惕那些通过上色来掩盖本质的行为,要避免这些问题其实也简单,不要直接购买成品家具,订购一套红木家具时,一定要白胚状态去检查质量,没做任何涂饰,家具各个部件还可以拆开的时候,所有问题一目了然,您就是再外行也能看出个好坏来,反之,能答应您半成品验货的厂家,拿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就不是问题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