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无不爱香。他们以香养性,视用香为雅事,将香视为涵养性灵之物。在宋代,焚香同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般闲事,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重要内容。文人雅集以香增其儒雅,调弦抚琴以香平添韵致。
一炉清香,是书斋苦读时的慰籍,是静坐自省时的内心观照,以增文思灵感、生活情趣。“香”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最终完成了从敬奉天地、享受生活到濡养性灵的精彩禅变。
明清时期,宫廷香事活动非常丰富,其中有大量关于沉香使用的记载。这些详细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皇室对沉香的喜爱。从档案记载来看,主要的器物有两类:一是实用器,以沉香杯、数珠、暖手等小型器物为主;二是陈设器物,如吉祥瑞兽、炉瓶、底座等。乾隆时将整块的伽楠香作为陈设品使用,并专门为其配做了紫檀木座。
御制沉香嵌宝福寿牌清代
6×4cm
沉香之形成,极为难得,在形成沉香的过程中,其一厘一分的增加,都需要经历若干岁月。任何一块真正的沉香都凝结着机缘与时间。此件沉香嵌宝福寿牌,方形,以沉香木雕刻如意云纹,表面嵌蝙蝠、寿桃等,寓意福寿双全,沉香有凝神静气之功效,可谓佩戴佳品。
清茄楠木雕万事如意香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炉瓶盒一套清乾隆
H12cm;H10cm;6.5×5×2.5cm
炉为鼎形,上有镂空花卉纹饰器盖,盖上有一戏球狮子作为盖纽。炉身鎏金浮雕花卉动物,两炉耳为兽耳。盒为长方形盒,盒盖鎏金浮雕花卉纹饰。瓶为扁方瓶,四面浮雕刻纹,下置底座,瓶口较小。
炉、瓶、盒三式兴盛于清代,一般为文房用具,炉以燃香,盒贮香料,瓶内可插铲灰用的铲、箸,也可用于陈设。三器工艺相同,浮雕花纹婉约写实,兼以鎏金突出纹饰,风格独特。
沉香仙鹿摆件清中期
55×63×30cm
沉香集千百年天地灵气,自古为世人推重。本品选取沉香木雕成,色浅深褐。此摆件取材沉香木整料雕刻而成,依形雕就而成,依型就势,随料随雕,造型保留了原有的原木形状,十分巧妙。鹿呈站姿,身形壮硕,右前肢蜷曲于身下。木材的起伏表现出卧鹿发达的肌肉与强健壮硕的身躯,其天然的纹理、巧妙的构思与高档的材质相得益彰。此摆件包浆柔腻蕴润,光泽莹亮,其形道法天然,寓意吉祥,更兼用材硕大,十分难得。
铜鸭子香薰元代
H37.5cm
自唐宋以来,燕居焚香,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香器工艺的发展和创造也渐渐兴盛,以瑞兽或动物为造型及装饰的香器,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唐宋时期,还流行一种香鸭。唐代李商隐诗云:“睡鸭香炉换夕熏。”南宋范成大则曰:“巴童来按鸭炉灰。”这种鸭形香器,到明代时被广泛使用。
此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以子母口衔接而成鸭式香薰造型。整器以上等精铜制成,鸭呈昂首站立鸣啼叫状,羽毛整齐排列。腹部内空,可放置香料。香气通过张开的鸭口飘出,底部置放一方形铜座,鸭单脚立于其上。
明铜鸭香薰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版画上的鸭子香薰
铜莲花炉元代
10.8×9.5cm
香器的发展,曾随着佛教的传入展拓更新,香具的形制有了更多的变化。佛教文化与用香的结合,于是香器也带着各种样式的佛教元素,譬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就可见各式的香炉形象,如长柄炉、多足香炉等样式。事实上,本件熏炉,即与佛教息息相关。此炉身作莲花形,下承三足。莲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弯折微翘,静中寓动,生机勃勃。
沉香木雕“一品当朝”如意清代
L34cm
此件如意选料上乘,散发出怡人淡香。取整料雕作三弯折状,以浅浮雕满饰,纹样错落有致,如意柄以松树、祥云环绕,八仙托“一品当朝”四字。灵芝首镌刻福禄寿三星,人物刻划饱满生动,布局妥帖,虽繁尤序,雕工精细,纹样吉祥。
德化窑白釉狮耳炉清代
H7.5cm;D12cm
款识:山水奇珍
此炉仿明宣德铜炉样式,撇口鼓腹,圈足微撇,炉肩两侧饰双狮耳,狮首威严,凸目宽鼻,额头凸出,鬃毛毕现。炉身及底均施白釉,釉面白皙凝腻,整器造型规整大方,古朴典雅,可供案头陈设或随手把玩。炉底印有款识“山水奇珍”四字。
铜象耳象足炉清代
H6cm;L14cm
此炉呈直壁筒式,仿古铜器造型而成。侈口外撇,腹部为双象首耳,扇耳长鼻,憨态可掬,底部为四象足,总计六象首,极为少见。整器工艺精湛,铜工精良,古意盎然。安置于书房之内,焚香品茗,陈设珍赏,实为佳器。
铜麒麟香熏明代
H18.5cm
香熏精铜铸造,以瑞兽麒麟为形,身形矫健,身布鳞片状表皮,前腿挺立,后腿曲蹲,扭头向远处眺望。其头顶生独角,双耳竖立,圆眼怒瞪似铜铃,嘴微张,露出舌头和凶猛的獠牙。腹部中空上下联通,头部活环连接,供倒放香灰之用。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龙泉青釉弦纹三足炉明代
H5.5cm;D7.2cm
炉唇口微侈,筒形腹,腹外壁饰弦纹,腹下承三马蹄形足。底部中有一圈足,露胎处呈棕褐色。内外满釉,釉色莹润,光泽柔和。此炉工艺细腻规整,器型雅致,为高等级香道器皿。
铜山间对弈香熏清代
H18cm
铁鋄金阿拉伯文镂空香熏清代
L19.5cm
剔犀云纹香盒清代
H2.8cm;6×6cm
此漆盒方形,木质,子母口。周身黑漆,堆漆厚,刻工圆润。内外皆为如意形云头纹,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红黑相间,颇为独特。目前所见漆盒,圆形居多,方形漆盒较为少见,足见其珍。
*花梨嵌瘿木香盒清代
D7.5cm;H4cm
此盒*花梨制,光素无饰,自然纹理流动美观。子母口,盖平顶,嵌瘿木,矮圈足。久经盘玩,浮现凝脂般光泽,更具岁月沧桑之感,放置于书房案头,平添文雅之气。
剔犀云纹香盒清代
H2.8cm;6×6cm
此漆盒方形,木质,子母口。周身黑漆,堆漆厚,刻工圆润。内外皆为如意形云头纹,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红黑相间,颇为独特。目前所见漆盒,圆形居多,方形漆盒较为少见,足见其珍。
“己酉春仲逊之氏製”款铜奁式炉清早期
H8cm;D10.5cm
铜炉呈筒形,唇口平正,直腹微斜下收,与炉身浑然一体,造型简洁不加矫饰,端庄素雅。炉铜质精细,其炉身亦颇厚重,表面呈栗红色,内胎结绿色氧化层,皮壳温润自然,甚合清雍正时期的审美风趣。
筒式炉之器型自宋代即见于瓷炉之中,《宣德彝器图谱》中即有此类器型之记载,至清代铸炉盛行仿古之风,筒式炉在宫廷铜炉中较为流行。炉底款“己酉春仲逊之氏製”,有别于同时期常见的年号款,实为难得。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高香几清中期
H72cm
此香几制式典雅端庄,四足为三弯腿造型,具有优美圆润的线条,将古典家具的线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香几黑漆表里,四方几面,三弯腿四足,落在须弥座式几座上。
几面嵌螺钿彩绘云龙纹,神龙见首不见尾,翻腾于云层之中。四面边缘凸棱,处理成倭角。小几束腰处四面有开光,开光造型边缘起阳线。腹部螺钿彩绘折枝花葡萄纹,葡萄藤蔓顺腿而下。底托板有螺钿组成的山水纹饰。
明代以来有室内焚香的习俗,香几为承置香炉的家具,黑漆嵌螺钿为香几的经典品种,以其色泽深沉亮丽而为时人所喜爱。
铜阿文四方双耳瓶明代
H11.6cm
香瓶平面作四方之形,敞口束颈,两侧环耳上雕刻卷云纹。瓶身四面开光,其内采用鱼籽地,上浮雕阿拉伯文,文字流畅优美,取材自清真言中内容,善祷善祝,以为祈福。此瓶式始见于明代早期。传世品中,鲜有方器,一经面世,多为珍罕之至。配有*花梨底座。瓶底有英文刻字,为中国古董收藏家及古董商詹姆斯·拉里(JamesLally)旧藏。
紫檀束腰浮雕如意云头香几清中期
H85cm
几面呈方形,以圆格角攒框平镶面心。高束腰铲地浮雕连续的如意云头纹。侧沿浮雕绳纹一周,牙条饰拐子纹,中垂云头纹一枚,直腿浮雕绳纹,足内翻回纹马蹄,整体造型方正端庄,构图得宜,细节丰富,工艺考究,繁简相宜,富贵高雅。
此几用材粗厚,工艺复杂精湛,应是宫廷、寺庙或大户家祠中物。香几常置厅堂的重要位置,用以陈香具花或文玩。尤其皇家宝座两旁,或大户人家的主厅,都让我们感受到香几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