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要过年了,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还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贴春联贴年画,有时候还会跟邻居比赛一下,看谁家最先贴完!如今,过年贴年画也没那么热闹了,一切都淡了好多!
小时候觉得花花绿绿的年画,非常漂亮!如今机械化的操作,让年画上镀上了许多粉末状的金粉,但总觉得少了点意思。后来走出老家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我知道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还有捏糖人等等,一度以为全国只有这一个地方。后来与开封结缘,走进朱仙镇,让我了解到了更多……
开封城南20多公里有座名镇,叫做朱仙镇,闻名全国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就产生于此。开封朱仙镇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并称为四大木版年画产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西南有一个小村子,名叫于砦,它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祥地。其实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为何这般说,只因宋代有一位娘娘埋在这里,据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正是北宋末那位娘娘带到这里,并传授制作技艺。
相传,这里原叫康家洼,有一个巧手木匠康老汉生有一女,女孩不仅生得花容月貌,美如天仙,还喜绘画善雕刻,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纺织,听得有人行乞,她见书生可怜,舍饭于他,那人是进京赶考的画家,那年试题是人面桃花,他画的美女有如天仙,美不可言,正中了那题,因而入宫做了画院待诏,正要前去康家提亲,却被皇帝命他照画中选美。康女入宫,皇帝宠爱,封为荣盛宫贵人,那待诏深悔不已。
靖康年,金兵南侵,围攻东京,皇帝亲往请降,被扣*营,一时间宫中乱作一团,众人携带细软,争相逃命,那时节,康娘娘也要逃回娘家,路过宣和画院雕印局,见那些雕版被弃,心想皇帝爱画,时常带自已前来,如今人去,物是人非,这也是多年心血,被战火损坏,岂不可惜,于是他命宫人将紧要的版子装了一车,拉回娘家康家洼。从此以后,康娘娘教便老乡如何刻版,如何印画,只因那时没有颜料,村民便以植物入色,偶得矿石章丹,用来熬煮取色,又教他们如何绘染。后来,康娘娘死后,葬于此地,现在的于砦村西北就有一岗,名为康家岗,传为康娘娘墓地。后世为了继念她,所作木版年画以豫盛荣为名,曾享誉中外。为清乾隆十三家之首。
朱仙镇模板年话,一起历史悠久,用色讲究,构图拙朴,题材繁多堪称木版年画的鼻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城有很多画坊叫做“纸马店”,至腊月便开始大量制作门神等木版年画。
《清明上河图》上王家纸马店就是做年画生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是纯手工制作,一块块儿雕版珍贵异常,年代最久远的是明代花梨木的雕版。赤橙*绿青蓝紫,七种浓烈色彩分涂七块完全相同的雕板上,一张张宣纸在印板上翻腾,一幅幅完美的年画得以诞生。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对比强烈,内容最多的就是门神,《马上鞭》中两位将*一手持鞭,一手勒马缰,形象威严庄重,气宇轩昂。一张木版年画就仿若一年的生活,他是老家的记忆,是童年的守护,是年的味道。
据说刻一块版要十几天,一套年画几十道工序。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都是阳刻,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多属于阴刻,也有阴阳结合的。所谓阳刻就是画面凸出来,把多余的剔掉,阳刻要比阴刻难。颜料的原料来自植物,比如紫色是葵花紫,*色来自槐花,颜料都是自己熬制。如果年画颜色有五种,上色就需要五块版,五道工序,一套年画两幅,就需要十道工序,再加上晾干等,下来共30道工序。其实最复杂的是八色版,光上色就需要八道工序,一套两幅,光上色十六道工序。一天一位上色工大概要刷多张,一块版能用好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