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花梨是一种稀少、名贵的顶级木材,它的纹理如行云流水,空灵飘逸,景自天成,每一处“鬼脸”花纹都浓墨淡彩,无一雷同,浑然天成惊羡世人,其材质经久耐用,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相融相通,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找到了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它不温不燥,不卑不亢,在显现天然优美的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融入人类的哲理追求,素有“国宝”之美誉。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可以享用黄花梨的“后人”,可是千百年后的人类了,正所谓:百年添得一寸径,千秋能成半尺材。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黄花梨之风,由于黄花梨材质坚硬,木质细腻稳定,无论置于南方、北方均不易变形,不蛀不朽,所以最早在唐朝时就初步形成了黄花梨木家具文化。其温润的黄色,不刺目,不突出,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境界,行云流水般舒畅的文理,以及当时尊贵不凡的身价,符合古代文人骚客以及王公贵族追求寄托与玩物丧志的心境。
明代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一本外国人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对明代家具有一句评价:“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中国古代黄花梨木家具也在此时最为盛大壮观,它的洗练与华丽,清新与雅致,造型大方,制作精良,为后期历代世人所推崇和欣赏,称之为中国古代黄花梨家具文化。黄花梨家具之所以在明代被广泛推崇,一方面是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许多才气横溢的政客文人对政治失去信心,转而寄情于艺术创造和物质享乐上,而黄花梨的气质刚好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另一方面,明朝海禁重开,产于海南岛的优质黄花梨得以跨海登陆,加之商品经济的萌芽,使得文人雅士有机会将自己的审美意趣变成纲领传达给工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与背景下,才造就了海南黄花梨的神话,否则海黄很可能被当地用来烧火做饭。
由于明朝与清朝早期的过量砍伐,海南黄花梨以致濒临灭绝,今天我们所能见到最正宗的海南黄花梨家具,基本都是乾隆以前的,笔者之前在北京观复博物馆近距离观赏过明晚期的海黄家具,真的是沉醉其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