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说中,是神农氏发明了床;按记载,床则是起源于商代,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文字.从已发现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床作为睡觉的用具已经出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床是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明黄花梨凉榻长cm宽79cm高46cm成交价:
春秋以来,床往往还兼做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与床一同出现的是“榻”,秦汉时期,一般人多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床上,而地位尊贵的人还可以使用专门的坐具“榻”。榻比床低矮而狭窄,可独坐、两人坐或多人坐。在秦汉时只用为坐具,至隋唐时逐渐可坐可卧。
明黄花梨长凉榻×62×51cm成交价:
自东汉起,床或榻常与屏风组合在一起,渐渐形成各种“屏榻”及屏风围合构成的“同屏式架子床”,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中,就有具体的形制和式样。到隋唐时期,这类架子床更加普遍。
明黄花梨短凉榻84×61×53cm成交价:
《说文解字》:“榻,床也。”注释云:“榻即是床,长窄而低的坐卧用具”。《通系文》说得更为详细:“床三尺无日榻,板独坐而日枰,八尺日床。”此后成语中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也明确的说明了榻的功用。这时的榻已是可坐可卧之具,身窄而长,或置于卧室,或置于厅堂。
明黄花梨席面凉榻×96×47.5cm成交价:
据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魏初时人管宁,归隐后常跪坐于一木榻之上,历时50余年,未尝箕踞而坐,榻上当膝处都被磨穿了,古人称此为“坐穿”。管宁所坐的榻称为藜床,是以藜茎所做的木榻。坐穿藜床的人有一种定性,心如止水,不随世间功名利禄沉浮求名求利,不奔走于权贵之门,是一位世外高人。所以自汉末以来,文人雅士和隐士们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清高和定性,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吸引。
罗锅枨大榻高55cm宽cm厚cm成交价:
到了唐代,木榻逐渐变高,已具备了卧、坐的双重功能,但榻上放物品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立凤墓中出土了一件三彩唐榻,由此可见唐代的宫廷之中,太子们也坐榻修心。
明清时期,木榻一般较窄,较多保留了无代和宋元时期的特征。清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风格。其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以致走向繁缛奢靡,造作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