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梨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京观复博物馆十大珍宝
TUhjnbcbe - 2024/10/5 18:06:00

观复博物馆是知名收藏家马未都所创立,是新中国历史上首家私立博物馆,它于年1月18日在北京隆重揭幕,正式对外开放。

“观复”二字源于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深邃思想:“虚怀若谷,静守本心,万物纷纷生长,我则以心观察其循环往复之道。世间万物虽繁杂众多,但终究各自回归其本原。这种回归,即是静的体现,而静则代表着回归生命的本真。”

世间纷繁复杂,万物各具特色。唯有当我们内心平静,耐下心来一次又一次地深入观察,方能逐渐揭示其内在的真实本质。这种深度的探索和理解,是揭开事物真相的关键所在。

观复博物馆内设有多个展馆,包括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以及油画馆,常年为公众呈现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展览的布置形式注重开放与互动,致力于促进观众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凸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亲和力。

紫檀材质的画桌,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着螭龙纹的华美图案,整体造型大气磅礴,彰显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这张大画桌不仅是实用家具,更是一件充满艺术价值的收藏品,让人在欣赏其美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观复博物馆的紫檀家具展区,显眼地陈列着一件令人瞩目的艺术品——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这张桌子以其超凡的宽度,在目前已发现的紫檀桌案类家具中独占鳌头,堪称是紫檀家具中的瑰宝。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导演李翰祥因拍摄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需求,需要购置一些道具。这时,马未便陪同他一同前往北京硬木家具厂进行选购。在那个时代,李翰祥不惜花费高达12万人民币,购入了一批精美的家具,其中便包含了一张紫檀大画桌。当时,这张画桌的售价已经达到了元。在那个年代,国家正鼓励人们积极努力成为万元户,因此,对于普通的上班族而言,元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然而,这张紫檀大画桌在李翰祥的家中静静放置了整整十年。

某日,李翰祥偶遇马未都,欲将所藏家具悉数转让,并附上一份明细清单及标价。然而,因双方均忙于他事,二人匆匆作别。不幸的是,当天李翰祥在拍摄现场因心脏病突发离世。随后,李翰祥的家属遵照其遗愿,将清单上的家具悉数转让予马未都。其中,有一张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桌子——那便是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它独具匠心,成为了这批藏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此清代画桌历经三百余年沧桑,仍然保持着其古朴典雅的风貌。其尺寸精确,长达厘米,宽96厘米,高90厘米,彰显着一种庄重与沉稳。画桌采用紫檀木制作,面板和牙板设计宽厚,四腿弯曲幅度较大,用料扎实,显得坚实稳固。除面板外,整个画桌都雕刻着繁复精美的纹饰,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息,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不凡的艺术价值。

想要一睹那张紫檀桌子的风采,你或许会被告知它是由六块或八块拼接而成,这样的描述一听便知是紫檀无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那张雕刻着螭龙纹的大画桌却仅由三块拼接而成。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这正彰显了紫檀大料的珍稀与不易得,而三拼的构造更是凸显了其无与伦比的珍贵程度。

紫檀,作为一种热带珍稀树种,其生长周期漫长至极,往往需要历经数百年光阴才能形成可用的木材。这种树种极为特殊,其内部往往空洞密布,十檀九空,仅有表皮与空洞之间的微薄之处,即所谓的“肉”,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紫檀在木材市场上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寸檀寸金”之美誉。在欧美地区,由于人们最初并未见识过紫檀的大型原木,故而误以为紫檀并无大料可用,仅适用于制作小巧精致的器物。据传说,拿破仑墓前曾展示过一个五寸长的紫檀棺木模型,这一小小的展品便足以令参观者大为惊叹,将其视为稀世珍宝。

紫檀木在中国古代的认知与使用,可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已有相关记载。据晋代崔豹的《古今注》所述,紫檀木产自扶南,色泽深紫,因而得名。至明代,紫檀木备受皇家青睐,遂展开大规模的采伐活动。然而,因紫檀木资源稀缺,国内存量很快告罄。为满足需求,朝廷派遣官吏远赴南洋采购,此举遂成惯例,直至明朝覆灭。当时所采购的木材,并非全部用于即时制作,而是大量储备以备后用。这种掠夺式的采伐方式,导致南洋群岛的优质木材几近枯竭,尤以紫檀木损失最为惨重。凡能制作器物的木材,皆被悉数运走。

探索全球紫檀木的产地,主要集中于南洋群岛。因此,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紫檀木的大部分产量都流向了中国,被分别存放在广州和北京两地。清代时期所使用的紫檀木料,主要源自明代时期的采伐。尽管清代也曾从南洋采购过新的紫檀木料,但这些木料往往质地粗糙,无法一手掌握,且形状弯曲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极为缓慢,明代时期过度采伐导致清代时资源尚未恢复,来源逐渐枯竭。这也正是紫檀木为何在世界上备受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清宫的《活计档》中,有一则关于乾隆晚年因工匠误解其意图而大发雷霆的趣闻:乾隆五十七年(年)闰月四月二十一日,如意馆为西洋传教士所赠予乾隆帝的能书写文字的机器人精心打造了一座木亭。这台机器人历经四年的精心制作,能够书写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深受皇帝喜爱。如意馆为此机器人设计了三种风格的亭子模型,分别是:以紫檀和柏木嵌合而成的方亭、色彩斑斓的彩亭座以及独特的台撒亭座。这些设计都以纸样形式提交给乾隆帝审阅。乾隆帝仔细查看后,下达指令:“按照紫檀嵌柏木方亭的样式制作,亭内的香几上不必雕刻巴达马花纹,保持简洁素雅即可。”

经过造办处的精心制作,一件以紫檀木雕琢而成的物品呈献给了乾隆帝。然而,乾隆帝看过之后却大为不悦,责备道他本意仅是要求参照糙木来打造紫檀亭座的样式,而非直接使用珍贵的紫檀木。因此,涉及此事的官员均受到了严厉的训斥,并因此事未能获得经费报销。此事深刻地反映了乾隆帝对于“紫端嵌柏木方亭”样式的喜爱,他希望能以紫檀木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但又因珍惜紫檀木而不愿轻易动用。

到了清朝中期,虽然未有明文规定,但在清廷内部却形成一种默契:无论官员的品级如何,一旦遇到紫檀木,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购得,然后恭敬地呈献给皇宫或各地的皇家工坊。这种情况在《造办处活计档》以及相关宫中进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从中可见当时对紫檀木的珍视与争夺之激烈。

紫禁城内的皇家造办处,在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制造了相当可观的紫檀家具,据清宫档案记载,其数量大致接近两千件。随着这批家具的完成,宫中紫檀木料已几乎消耗殆尽,以至于之后的岁月里鲜少再被启用。直到光绪帝即位并举行大婚时,才又动用这批珍稀木材来修缮旧有家具或制作新的家具。至于剩余的紫檀木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流传下来:一说是被慈禧太后在庆祝六十大寿时全部用完,另一说则是在袁世凯称帝时用尽。紫檀木料本就极为珍贵,一旦经过工匠的巧手制成精美的家具,其价值和珍稀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二、书桌采用拼面设计,以紫檀锦地作为装饰,显得既典雅又高贵。

在古代,家具制作的匠人们经常展现着卓越的技术才华,特别是在大内造办处工作的工匠们,更是用尽心思和手艺,展现出无尽的创造力。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在位的时期,全国各地最杰出的工匠都被召集到皇宫中,他们全年无休,为皇帝服务。由于皇帝经常亲自前来监督,工匠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他们倾尽全力打造出每一件精品。这件锦地拼面的画桌,便是这一时代工匠们精湛技艺和奢华风格的见证。

这张桌面的制作极为精细,由数以千计的小木片精巧拼合而成,其设计理念巧妙地将卍字锦地融入其中,象征着幸福的美好延续。这些微小的部件并不是简单地粘贴在一起,而是采用了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仅稳固,更凸显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这种工艺对工匠而言,确实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清雍正时期的造办处文档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由于该工艺耗时耗力,造办处曾向皇上提交报告,请求暂停制作,以减轻工匠的负担。雍正帝在深思熟虑后,用朱笔批示:“再做几件,余下就不要再做了。”这一批示也标志着雍正时期此类家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锦地拼面的工艺在现存的文物中十分罕见,除了故宫内尚存的几十件之外,流出故宫的目前仅发现这一件。这件珍贵的家具原本藏于北京那家著名的花园中,如今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古代工艺的重要对象。

三、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紫檀木制大宝座。这款宝座以其独特的紫檀材质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尊贵与华美。

这款宝座源自清乾隆时期,设计独特,为五屏风式象首兽足款式,尺寸精准,长cm,宽89cm,高cm。它曾是皇帝专属的尊贵座具,造型别具一格,既无法倚靠椅背,亦无法扶靠扶手,要求使用者端坐其间,显得庄重而威严。这款宝座无疑是“尊严至上,舒适为辅”设计理念的完美体现。宝座主体选用珍贵的紫檀木打造,全身雕刻着精致的龙纹,背板之上更巧妙地雕刻着蝙蝠衔磬的图案,寓意吉祥,彰显了其非凡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

宝座的座面选用了优质的楠木材质,这种木材在软木类中堪称翘楚,其木质温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触摸起来也不会感觉冰凉,确保了使用的舒适度。

这款器物的四足被精心雕琢成象首的模样,底部巧妙地配置了托泥以稳固支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象鼻优雅地高高卷起,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装饰,更寓意着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样的寓意深深契合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至高追求,使得这款器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那座宝塔采用紫檀材质精心雕琢,其七重檐的设计尽显华丽与庄重,每一檐都精心描金,璀璨夺目,宛如一件璀璨的艺术瑰宝。

据说,这座雕刻精美的紫檀七层宝塔,是乾隆皇帝特意为庆祝皇太后钮钴禄氏八十寿辰而精心打造的寿礼。鉴于皇太后虔诚地信奉佛教,宝塔在设计时巧妙融入了佛经中“七级浮屠”的寓意。浮屠是梵语中对“塔”的称谓,而“七级浮屠”则形象地描绘了这座七层檐的宝塔,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

这座塔巍峨耸立,高达2.16米,八方之美尽收眼底。其设计精巧,总计有48个小型佛龛点缀其间。这些佛龛内部以宋锦装裱,虽然原本配置的48尊佛像已然遗失,但如今经过后人的修复,新的佛像依旧庄严神圣。塔檐线条流畅,呈弧形下滑并逐渐上翘,更显得高贵典雅。加上那熠熠生辉的鎏金铜装饰,整座塔尽显皇家风范,气势非凡。

在19世纪,这座宝塔不幸流失海外,历经了百年的漂泊与离散。直到年寒冷的冬天,它才在苏富比香港三十周年拍卖会上重新露面,引起了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观复博物馆十大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