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我们都离不开冰箱。一想到炎炎夏日能喝上一口冰饮料,能吃上一口冰西瓜,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哉?
此时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古人在夏天是如何解暑降温的?古代是怎么制冰的?古人又是如何让冰不融化的?接下来便为大家解答心中的这些疑问。
古代人是怎么制冰的?古代的确没有冰箱,但古代有冰,古代共有两种制冰方式。第一种便是从大自然中取冰,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会穿着厚厚的冬衣前往河面,河里的冰块由于温度低再加上冻的时间比较久,完全能承受人的重量,人在取冰时是没有任何危险的。
在这里用冰镩将冰切成一块一块的,但这个时候人们并不会立即把切好的冰拿出,而是让它再冻几天,等到这些冰块厚度达到人们想要的厚度时再取出。
这种方法是最简单,也有最有效的,但通常只适用于北方,南方冬天河道并没有厚的冰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南方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南方人会采用人工制冰的方法,这个时候会用到硝石。硝石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能够和水产生化学反应。
古人通常会将硝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此类溶液叫做硝溶液。然后将硝溶液放置在合适的环境下,在这个时候硝溶液能在硝溶解时吸收热量,水的温度随之降低,溶液中的水没过多久便会凝结成冰,但这个方法需要注重时间和环境。
一般来说,在使用硝溶液制冰时,人们都会前往一间较为凉爽的暗房。这里的房间都是密闭的空间,能够隔绝与外部的温度,在这个房间里,人们会放上一个很大的水缸,在水缸里调制硝溶液。
不少人认为这样子的制冰过程有些浪费,实际上硝石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是不需要担心浪费的,只要硝溶液蒸发,硝石重新结晶,就又可以再次利用。
从古人两种不同的制冰方法中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那么,古人在取冰后又把冰放在哪里了呢?如果将制作好的冰块放在暗房里,气温上升时,这些冰肯定会融化,古人又是怎么做的?
古代是如何保存冰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国是在唐宋时期才开始制冰的,其实早在周朝我国就开始制冰的,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年,我国考古队曾在秦雍城遗址发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一处冰窖,据相关数据显示,该冰窖能藏冰立方米之多,不过在当时,冰窖只有贵族们才能使用。
在唐朝时期,几乎没有民间藏冰,因为冰的价格实在太高了。《云仙杂记》中曾记载道:“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冰和黄金的价值相当,普通老百姓对冰根本就是可望不可及。但对于贵族们来说冰早就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一件寻常物品了。
据了解,唐朝的贵族们会在他们的住所进行冰宴,冰宴上能够品尝到冰瓜。
明朝冰窖被学者们称为“官窖“,为了管理好冰窖,明朝宫廷还设立了一个职位——内官监,他们平日里负责皇室的藏冰和用冰。
目前存在时间最长的冰窖叫雪池冰窖,它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雪池冰窖里的水出自于北海,出冰量大,水源优质,不管是采冰还是运输对人们来说都非常方便,切好的冰块难道放在冰窖中就不会融化了吗?一般要储存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冰块如果体积大的话,融化速度是很慢的,如果只是零散的几个冰块,不一会就会融化。正是因为这一原理,古人便想着通过增加冰块体积的方式来达到不让冰块融化的目的。
当取冰结束后,人们会把这些冰块送到冰窖中。将这些冰块一块一块的排好,随后将这些冰块堆砌成冰墙,值得一提的是,冰块与冰块之间是不允许留有缝隙的,这样一来,冰块的体积就会随之增加,就不需要再担心冰块会融化了。
为了让冰块融化的速度慢一些,人们还会用隔热的垫子盖在外面,当存好冰后会用黄泥和砖石将窖口封死。紫禁城的一处冰窖采用地下式建筑形式,这样的建筑环境能很好的储存冰块,由于是地下式,就能利用地下恒定温度来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可以保持窖内干燥。
有些帝王在炎热的夏日为了避暑会吃冰棍,因此宫人便会规定取冰的数量,据《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相关数据记载,紫禁城的5个冰窖在冬天的时候会藏冰块,每块冰的尺寸控制在0.5立方米。
一般来说,古人藏冰虽然藏于冰窖中,也会融化,等用冰时会发现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因此为了满足帝王、嫔妃、贵族们的用冰需求,宫人们在取冰时都会取三倍的冰块,这样的话就能保证冰块的数量了。
不过有的时候皇宫储存的冰也未必能用的掉,所以在夏天快结束的时候,皇上都会将这些冰块赏赐给有功的大臣。
民间冰窖在卖冰前都会派发冰票,只有持冰票者才有机会来买冰,不过民间冰窖的空间并不大,储存效果自然也比不上帝王的好,民间卖冰的冰商要求取冰者要在一天内把冰块取走,否则冰票就随之作废。
在古代,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非常神圣,还会举行“颁冰之礼”。藏冰的时候要有黑色的牲畜及黑色的黍祭拜司寒,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持黑色。在取冰的时候需要在冰窖内安放好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两件物品不可缺其一。
最关键的便是颁冰,在举行“颁冰之礼”时,官员要按等级站位,圣旨上有名的人才有资格领冰,大臣们都将领到的冰块视为自己获得的荣耀。
清代晚期,宫廷开始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大多都是用红木、花梨木、柏木制成的,算的上是冰箱的前身,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但这样的木制冰箱却在清朝灭亡后流失了,对我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介绍完如何保存冰后,就来说说古人是怎么降温的吧!不同朝代所采用的方法还不一样!接下来便让我们看看哪个朝代采用的方法最“特别“!
古人降温的方式有哪些?在汉代,帝王为了能让自己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清凉,便要求宫人为自己建造“清凉殿”,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凉殿”在夏天的时候清凉无比,只有皇上或者是身边的红人才能享受到。
唐朝时期,大臣们也开始在家中建立“含凉殿”,大臣们通常会在家中的房间放上“扇车”,“扇车“能用水带动扇叶,随后传出一股凉风,也算是古代的”空调“。
也是在这个时候,民间开始贩卖冰棍,商贩们一到农历六月就会支起小摊,在摊位上售卖各式各样的刨冰,有的店家生意很红火,到凌晨才会关门。
不过除了这些方法,古人还搭设了天井、冷巷等等,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物品上都为防暑降温耗尽了心思。
结语总的来说,古代制冰历史悠久,制冰方式、保存冰的方式都有很多。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他们的奇思妙想,或许根本就没有办法享受到那样舒适的生活。
古代的这些物品也为我们现代打下了基础,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可见古人们是多么的聪慧!小小的一块冰在我们看来虽然很普通,但在古代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彻底感受和领略到古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