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黄花梨屏风中,插屏的数量众多,尤其是小尺寸的案上屏,在古玩城或古董店里经常可以看到。面对形形色色的插屏,除了黄花梨材质,还需注意样式与结构。
比如某古玩城里的这件插屏,黄花梨材质无误,而且还是标准的海南黄花梨,但看着有些别扭,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有图有真相、有对比才有区别。找来一件去年成交的黄花梨插屏一看,底座上的确多出了不少东西。原来,这才是明式插屏的标准式样。
首先来看屏扇部分,边抹格角攒框,长方形内侧倒圆压边线,正面镶石板或字画,安背板固定,然后插入立柱间的槽口。屏扇结构相对简单,基本无太多变化。
底座以两块厚木为墩,此为桥型,或许是由抱鼓墩造型简化而来。侧面沿边起阳线,转弯处向内兜转,收于回纹和卷珠,素面变得生动起来。
座墩上树立柱,两侧用站牙抵夹,呈宝瓶形,饰以同样的线脚,下缘内收的勾尖与座墩上翘的外角相呼应。
牙板甚厚,并非只为装饰而设。两柱间安横枨两根,嵌雕花绦环板一块,枨下装八字形披水牙子,一前一后两条,边线修饰。
绦环板正中浮雕花纹,两端配以类似的图案,整体纹饰协调、统一。
相比之下,古玩城插屏的站牙、绦环板和披水牙子,已不是变薄、变小、数量减少或合二为一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不是地道的明式插屏。
从大型落地座屏到案上小插屏,部分构件被简化或省略,体现了家具由大缩小、削繁就简的演变,因此有一些器型变得不伦不类,加上民间土做充斥其中,并非所有黄花梨插屏都是好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