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木工体验店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模式,不断地在各城市中涌现,也许你哪天逛街,就可能在购物广场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一堆人在抠着木头。
因为自己玩木工房,所以就格外留意相关内容。于是,在与同行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木工体验店很少有回头客。比如我们的工房,平常以自己玩为主,偶尔也会接待一些团队或是散客,流量不大。原来以为是自己不擅经营,那么没有回头客也算正常,就没当回事。后来与省内外的几家木工房交流后发现,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拿省城一家木工房为例,前后投入了大约两百多万,地段一流,装修一流,设备也是一流。初始阶段立足散客,设计了一些流行手工的教程,以会员为主,散客为辅,可以说经营得相当用心。可据他们讲,经营几年来,别说培养自己的超级用户了,客户的复购率不到10%,这个比例相当惨淡了。
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觉得还是木作这种手工形式的特点造成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木工是一项原材料种类多样(没有人能认全),工具极为复杂(永远缺一件工具),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可以任意发挥),入门门槛很低(拿起来就能玩),但分支却异常庞杂(十四大类四十余小项)的专业性劳动(劳动!!)项目。但是,对外行人来讲,木艺活动不过是一句话:玩木头。这种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落差。
在真正从事这项活动之前,会把整个过程想得很美:富有质感的木材,顺手的工具,流畅的加工过程,极富成就感的结果,以及充满木香和工匠精神的制作空间等,花点小钱就能得到,简直不要太享受。
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于新手来说,第一件木作的成功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要有优秀的教案,把复杂的工艺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易懂的制作环节。
其次,要有优秀的讲师,能够找到合适的介入时机,介入早了会减少学员的成就感,介入晚了会给学员带来挫败感;
再次,学员要有一定的服从性,能够按照讲师要求的进度,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第四,学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大概知道什么时候该继续,什么时候该停止;
第五,学员要有一定的耐性,至少能够忍受一段时间的简单重复性劳动。
实际上呢?上面这些都是标准的“理想状态”——永远都是理想的状态:你至少要做个差不多的东西出来吧,打磨不到位哪来的质感?工具至少要学会用吧,姿势都不对哪来的顺手?加工至少要坚持完整个过程吧,做到一半就去玩手机了,哪来的流畅?教你的步骤都不遵守,做活儿的耐心都没有,还想要成就感?
于是,对于大多数的客户来说,要么拿个半成品走人,要么做一半就丢给师傅。什么体验感,什么成就感,一概没有。结果事后回想整个过程,除了粉尘、劳累以外,只剩下各种技能缺乏所带来的挫败感了,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劝退为多,进坑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工房对外开放以来,仅见过一人达到过巅峰:与讲师配合无间,四个环节完成得极为流畅,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一件打磨到位,非常漂亮的红木手镯。
最后,作品成功了就会入坑吗?当然不会,原因很简单,体验店不可能天天玩紫檀黄花梨,所用木头太廉价了,廉价到不值得留恋。虽然付出了一些心血,但最多稀罕几天就放下了,惜物的人会压箱底,大多数人也就随手一丢,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全是泼冷水,难道木工体验店就一点应对的办法都找不到吗?
嗯,也许有。比如转变一下思路,将按项目收费改成按照时间收费,做什么都行,只要买够时间,哪怕你打一整套的结婚家具都可以。但这样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经营者自身素质要过硬,你必须有这个能力进行指导,这是我们未来准备尝试的一个路线。
或者另一个思路,国内已经有将木工房开成民宿的,那你为什么不可以开成茶馆呢?弄一些民俗旧物装饰店面,大家一边喝着茶一边忙点小活儿,顺便进行一下忆苦思甜活动。本质上,这更像是一种建立在相同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的会员制会所。
不过这些想法仅是构想,至于到底可不可行,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爱侃木头的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