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你知道神秘的南渡江源头在哪里吗?
最美支流又是什么样呢?
今天国际旅游岛商报直播记者
来到南渡江主要发源地——白沙
并在这里进行主题为
《溯源南渡江探访母亲河》的启动仪式
和源头直播
戳图看现场图文直播
通过镜头
向这条海南的母亲河溯源
一同探索流域内的雄伟奇观
与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
并在新华社现场云、
国际旅游岛商报官方网站椰网、
海拔资讯APP、
抖音官方号等平台进行视频、图文直播
戳图看现场图文直播
白沙位于海南岛腹地,坐落在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地势陡峭,东南高、西北低。白沙四面环山,境内亦多奇岭险峰,整片境域主要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
白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时属儋耳郡至来县,东汉属合浦郡珠崖县。元朝到民国,白沙先后属琼山、定安、儋县、临高、昌感等县。清康熙二十八年(年),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之后,“薄沙”演变为“白沙”。
南渡江发源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与白沙黎族自治县交界地带,从这里开始由涓涓细流成长为滔滔长河,一路蜿蜒向北奔涌而去。
溯源南渡江的旅程从斧头岭深处开始。
斧头岭海拔超过米,在阴雨天的傍晚,低垂的云朵能缠绕山峰,制造出高耸入云的景象。山中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这片原始森林雨水充沛,生机盎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动植物生长环境,生长着鸡毛松、油杉、花梨、益智、灵芝菌等名贵树和药材,观尝植物更是不胜枚举,仅是幽香雅丽的兰花就有70余种。
在漫山林海中,时常能听见清泉流水的回响,山中藏着南渡江之源。土生土长的白沙人多多少少听过这条母亲河的传说,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南渡江的源头就在斧头岭的最深处,在那里有一棵生长万年的秋枫树,枝繁叶茂,根茎无数,是这片山林里最古老的生命。南渡江的源水就从它的底下涌出。
汽车在盘山路中穿梭
从县城行驶约一小时
便到达车辆在斧头岭能抵达的
最后一块驻地——治保村
从这里开始
徒步将成为上山的唯一方式
这是白沙规模最小的村子
隐藏在大山之中,人迹罕至
偶见炊烟袅袅
仿佛被世间所遗忘
徒步入林中,要穿过一处落叶堆积的山路,雨后的路径翻起黝黑的泥土,一直通往密林深处。通过交织的灌木组成的狭小山路后,伴随着水声阵阵,一块林中高台豁然开朗,脚下赫然出现奔流在山中的清澈小溪。
小溪从更远处的山峰间流下,水流湍急,水中遍布卵石与水草,流向山下的另一个远方。山里人称其为“南保河”,它是附近村庄唯一可以使用的水源。人们用水管在溪中取水,导向田间地头,也用作家常饮用;当正午干渴难耐时,农人会来到溪边,鞠水即饮,清冽的溪水带来了瞬间的凉爽与畅快,这是专属于山中的独家生活方式。
小溪是南渡江源头的支流之一,它的来处肉眼可见,那儿一片绿意葱茏,却深不可测。再往山上徒步便可能寻找到南渡江真正的源头,但没有人知道它在什么方位;护林员大多是世代居住山中的村民后代,也从未有人真正见过它的模样。斧头岭的密林错综复杂,越往上走,海拔的上升通常伴随着寒冷和湿气,松涛和云雾缠绕其间,也极易使人迷失方向。
南渡江之源在这密林之中
更像是一位来去无踪的隐者
徒留声名在俗世,真迹则不知去向
千百年来
有无数能人志士入山寻踪
或许有人真的找到了它
在磅礴江水出生的地方参悟世事
才留下如此动人的传说
南渡江的支流在崇山峻岭中盘旋前进
随着越来越多新的支流汇入
这条潺潺小溪渐有奔腾的气势
我们的旅程到了南开乡
扎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这里仍属南渡江源头区域,山势险峻,树林遍布群山。支流带着奔腾的水流到达山中,像人类体内活跃的大动脉,不停输送着象征生命的充沛血液。
南渡江支流在鹦哥岭中有了全新的名字,当地人称它为“南开河”,它已成为南渡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鹦哥岭优秀的造水系统给南渡江补充了大量的水源,远道而来的斧头岭支流在这里汇聚成多道大支流;从这里开始,南渡江的终于有了初步的样貌,它如同一位充满生命张力的年轻人,正昂首阔步地奔向远方。
南开乡高峰村,顾名思义
是建在高山上的村子
位于南开河水系最上源的村庄
村中设立着鹦哥岭自然保护站
站内的护林员们都来自这个村庄
每天清晨
他们驾驶着摩托车
穿过茂密的丛林与泥泞的山路巡山
当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山野时
便代表着这支特殊的骑士团
又越过了一座山头
但即使是最勇敢的骑士,在鹦哥岭乱石嶙峋的山间行驶也要格外吃力和小心,在落差较大的石坡前,不少护林员的座驾都曾栽过跟头。
但经过了重重险阻后,一条河谷便呈现在眼前:四面环山之下,南开河带着无法阻挡的态势在这里来了个急转弯,经过漫长的岁月,冲刷出开阔的河床。
这里的河水有如明镜,河床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河谷中还有色彩斑斓、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的岩石相伴。河床上许多岩石很平滑,棱角分明且规整,犹如一块块巨大的打磨加工过的染色木板,一片片、整整齐齐地平放和竖在河床上。
而河岸边的许多岩石则更像是存放多年的原始木板,有的岩石又像贴在墙壁上的老化的板砖,若不小心碰到就有可能掉落下来,让人赞叹自然造化之功的神奇。
石头,是这片河谷的主题,摇曳的树影中,依稀可见河谷对面的峭壁。巨大的峭壁像从天边直插入谷;湿气给山林披上了蒙蒙的水雾,结合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在石头上形成了奇异的景象——黑色斑驳的外表如同山水间灵动的壁画,蛮荒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著名的南开石壁
盛名享誉海南
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动人心魄
在白沙县城的东南方向的平原地带
一位“天外来客”给这里的历史与发展
带来更为厚重的印象
在牙叉镇东南9公里的白沙农场境内,70万年前,一颗陨石通过茫茫星际旅途,以极快的速度冲破大气层,带着火焰坠落在此。它自天而降,冲击大地,发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而后碎裂熔化,岩浆溅射四周。这是一颗直径米的陨石,撞击地面时的能量约等于颗投放在日本广岛上的原子弹一同爆炸。
陨石撞击造成了直径3.7公里的陨石坑,其坑唇墙的形态皆完好。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比著名的美国亚力桑那坑和前苏联的爱沙尼亚的年代都久。科学家在坑内找到了陨石碎块,发现只存在于陨石中的标型矿物,呈浑圆扁球状,重达3.75公斤,质地坚硬,是国内目前仅有的发现。白沙陨石坑是目前我国能认定的唯一较年轻的陨石坑,也是全世界十几个伴有陨石碎块的陨石坑之一,对研究古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陨石坑内郁郁葱葱
低缓山坡上茶树密布
排列成行,绿意盎然
人们在利用“天外来客”
带来的地理优势,种上了茶叶
发源于斧头岭的南渡江,至今仍在白沙延绵的群山中蜿蜒向前,山势并不能阻断江水前进,却使它更为强壮和磅礴。
南渡江一往无前
历史长河亦滔滔不绝
发展,是赢得未来唯一的途径
《白沙县志》记载,解放前,白沙县的黎族苗族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大多数缺少土地或无土地,加上文化科学落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居深山住茅屋穿树皮,正常年景是“山薯野菜充饥肠”,遇上天灾人祸则四处逃荒。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白沙经济发展受限,年白沙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年底被列为海南省唯一深度贫困县。近年来,白沙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将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力推进扶贫工作。年2月,白沙正式脱贫摘帽。地区GDP从年的37亿元,增加到到年57亿元。
截至年年底,白沙全县44个贫困村(含14个深度贫困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年剩余7户25人未脱贫户)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0.6%降至0,群众满意度达98.49%。
如今的白沙,正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热门推荐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资讯APP记者魏铭纬摄影报道
编辑:吴彦莹
审核:龙彦廷
监制:谢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