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旅行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绵延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槟榔谷,现已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由非遗村、雨林苗寨、甘什黎村三部分构成。是一个集热带雨林风光,黎苗民族文化,及非遗文化活体博物馆为一体的风景区。
景区地图非遗村
进入景区大门,来到清代海黎图广场,看到了龙船石,龙船石旁是黎族人崇拜的蛙图腾。
坐上观光车,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黎族传统民居,路旁还有许多槟榔树,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非遗站。
纵观历史沿革,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新石器中晚期,我国南方的百越族中的骆越、西瓯部族的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先民。黎族分为五大方言,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这里有黎族五大方言区的服饰展。
进入黎族传统文化长廊,可以看到两边的柱子上都有图片,仿佛诉说着黎家人的记忆,时代的变迁,以及黎家人的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长廊纺织技艺从古至今经历了无纺、麻纺、棉纺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可以参观一下发展历程。
首先进入无纺馆内,馆内陈列着树皮做的衣服和被子,前面有一篇游记我给大家讲过见血封喉树,这里展览的衣被就是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成的。
树皮制衣工序树皮布是黎族服饰的始祖,经过拔树皮、休整、浸泡脱胶、漂洗、拍打五道工序制成,最后经过剪裁缝制制成成衣。这套树皮布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树皮被树皮制成的衣服再进入麻纺馆内,麻纺织工艺是一项最古老的生产技能,是黎族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黎族的麻、棉纺织工艺被誉为我国纺织业的一大发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黎族传统纺织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纺织文化和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麻纺织展品海南岛上自古就有很多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说到棉纺织,不得不提到我国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她少年时受封建家庭的压迫曾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学会制棉和织崖州被。这个棉纺馆内的展示长廊,以逼真的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因为没有样稿,每一件黎锦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年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棉纺织技艺蜡像龙被就是崖州被,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织锦品,用于民间祭祀和丧葬活动中。龙被馆内珍藏了很多珍贵的龙被作品,其中包含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
由于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龙被的织造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已经失传了。很是遗憾,所以保护好非遗文化非常的重要。
非遗村区域内还有一个花梨站,有槟榔·古韵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由于时间,我们没有去,而是去了雨林苗寨村。
雨林苗寨
金门雨林苗寨门口刚到金门雨林苗寨,我们正好赶上了一场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表演。
最早的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以种山栏稻为生,经常迁居,被称为过山龙。
生产生活工具这里展示了他们使用的狩猎捕鱼的工具,反应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牛是苗族的神物,是苗族人的图腾,地位崇高。我在桂林阳朔见过类似的牛图腾,可见耕牛在传统农耕时期的重要地位,这都属于他们各自的信仰。
来到蛇农人家,一个工作人员拿着一条蟒蛇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围观,其中一名游客克服恐惧,与蛇合影。
一路走来,到了蜡染人家,蜡染与扎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苗族的蜡染。经过苗族展区,展区展示了各地苗族的银饰和服饰,根据地区和宗支的不同,苗族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走进谷银苗家,长廊里挂满了苗族特色的风铃,微风徐徐,风铃声悦耳动听,久久让人沉醉。
告别了雨林苗寨,我们又坐上观光车去往了甘什黎村,甘什村又有些什么风景呢,请往下看。
甘什黎村
龟形屋从雨林苗寨到甘什站,走进这像龟形的黎族图腾艺术馆,这里展示的彩塑艺术作品,描绘着黎族的风土人情、图腾崇拜和民间故事。
黎族图腾文化祭牛,黎族人对牛十分崇拜,每年牛节的那天不杀牛,不让牛耕地,还给牛喝特制的贺酒以保牛的平安,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黎族的三月三是黎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载歌载舞,作品描绘了三月三欢乐的场面。
椰树神,这幅作品图像正是一棵人格化的椰树,手捧一个大椰子,耳朵上挂两串小椰子,肩膀上两个童男童女捧着刚采摘的椰子庆祝椰子丰收。
这里还有大力神、太阳神、渔归图、神树双人图等,都有着黎族人民独有的民俗含义。
船形屋模型龟形屋旁边是非遗陈列馆,走进陈列馆,一个浓缩版的黎族村呈现在眼前,这船形屋,织锦的妇女、围栏里的水牛做得非常逼真。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他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被称为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馆内还陈列着黎族人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黎族历史发展的足迹,非常之珍贵。
文身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消失,如黎族的文身,走进黎族文身馆,这些黎族老人的文身照片深深震撼到了我们,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神秘故事呢?
黎族老人文身照片据了解,黎族人的文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古诗文、古画里都能找到黎族文身的记载。文身是黎族人传承已久的特殊象征,纹样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支系,不同的宗族。在过去,黎族的男女可以通过文身,就可以辨别出是否同一个祖先,可否通婚。
黎族老人文身照片不文身就不能被祖宗承认,死后不能入殓,也没有资格葬在黎族的集体墓地里。文身一般在6至20岁完成,按照脸、背、胸前、腿、手的次序分段完成,因此,如果没有完成全部文身就意外死亡的,就要用木炭把剩下的图案画完才能入殓安葬。
黎族文身仪式文身的仪式与禁忌也十分隆重和复杂。要选好吉日、设席摆酒、祭祖先鬼,报上受文者的名字,祈求祖先保佑平安,一般由受文者有经验的亲属来完成此项工作。文身对黎族人来说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人人都以纹绣为美,纹绣越多,说明在族里的地位越高。
黎锦逛完文身馆,我们来到了百年古仓群,黎族的阿婆正在树荫下织锦,前面我们看过织锦的蜡像,现在见了更真实的演绎,阿婆很亲切,以黎族人的方式波隆跟我们打招呼。旁边的阿婆在编织手工艺品,编织是黎族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艺,把竹、木、藤、棕、和叶等互相交错或勾连,进而组织起来编成生活用品。
槟榔是黎家的代表,槟榔谷也是海南岛槟榔的发源地,这里就是全岛树龄最老的百年槟榔林,再穿过石祖门,来到原甘什村,是由几百年历史的甘什黎村保护而形成。
隆闺隆奥雅图片中的小屋是隆闺,黎族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黎族的长者或首领称奥雅,隆奥雅就是指长者或首领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比普通的船形屋高大宽敞,用料十分厚重结实。
酿酒坊槟榔谷是黎苗族人的心灵家园,沿袭几千年的传统习俗,饱含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海南黎苗族人民独特的文化魅力,诠释着朴素而美好的黎家梦。
槟榔谷的旅程分享完毕,喜欢我分享的内容,欢迎订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