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包圆、四面平、一腿三牙,这些经典的桌子样式,在红木家具城里都可以看到。久而久之,仿佛明式桌型仅限于此,单调且少变化。殊不知在明清时期,家具造型百花齐放,只不过很多器型消失在数百年的流传之中;还有一些早年间流失海外,内地很少再出现。今年春天在香港看到一张黄花梨嵌瘿木面长方桌,就与常规的明式桌子很是不同。
按照传统家具造型规律,桌子为无束腰结构。我们知道,无束腰体系源于建筑上的大木梁架,以圆腿直足为特点,显然此桌并不是这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例外,那就是著名的四面平式家具。
四面平,顾名思义就是桌子的边抹、牙条、腿足均在同一个平面上。虽为无束腰结构,四面平却采用方腿、马蹄,因其源自古代壶门床。然而,此桌面冰盘沿上舒下敛,突出于牙条和腿足,也不是四面平条桌。
再往下看,牙条下约一尺许,圆材十字枨连接四腿,起到加固的作用。照理说,十字枨让出了桌下腿部空间,使就坐更加舒适,但在明清传世实物中,一般仅见于杌凳,出现在方桌上的例子反倒极少。
现身香港的这件黄花梨长方桌,制作于明式风格日臻成熟的明末清初时期,并不是肆意篡改传统形制的清中、晚期之产物,而中国传统家具理论仅有几十年历史,现有体系仍有待完善,此桌无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