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中,罗锅枨加矮老或卡子花,是无束腰桌型里最常见的种类,传世至今的黄花梨制器为数不少。
罗锅枨两边低、中间高,支撑点下移,既使结构稳定,又为双腿上方腾出空间,坐着更宽敞、舒适。在此基础上,古代匠师还巧生变化,发展出拱形的攒牙子样式。
具体来说,边抹下四块牙子,用长短不同的直材攒接而成,再用栽榫把它们固定在腿足之间。
矮老和枨子组成完整的框格,安装到位之后,边抹下沿贴着横木,腿子内侧贴着立木,并不与矮老、枨子直接榫卯相交。
紧贴的横木和立木,加大了各构件之间的接触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坚实度的作用。
然而,攒成的牙子有多达十处以上的榫卯结合,时间一长难免松动、脱落,相比罗锅枨加矮老更容易散架、损毁,这也是传世实物中攒牙子桌少见的原因。
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几例黄花梨无束腰攒牙子长方桌,除了前面照片中的条桌,还有这件四面平式的画桌。
我们知道,四面平造型以简洁著称,此例省去了攒框用的横材和立材,矮老直接交代在了边抹下方,相当于罗锅枨分三段造。根据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原理,桌子的结实程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就在不久前,一张黄花梨攒牙板方桌亮相北京。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它与《明式家具珍赏》图版89同款(上图),形制上接近经典,无疑是所有藏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次,二者在造型、装饰等诸多细节上一模一样,表明它们很有可能出于同一年代、同一地区。欲知详情如何,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