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傅国华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让青山绿水的守护者得到更多实惠”。落实好这一部署要求,可加快推动海南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努力探索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赋予海南的“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之一。践行这一使命,需要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海南生态环境具备比较优势。与内地相比,海南在光、热、气、水、土、物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是海南生态经济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生态化的客观要求。海南光温优势明显,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至兆焦耳/平方米,是良种冬繁的天然温室和天然橡胶业首选基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约99.4%。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浓度五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处于较高水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大于至个/立方厘米的标准。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土壤质量保护较好。森林覆盖率为62%以上,位居全国先进行列。物种多样性丰富。截至年底,全省野生维管束植物有种,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海南的生态优势需要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推进生态经济化,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及潜力。优质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资源禀赋,依托优势发展经济,意味着投入小、收益大、效率高,做大做强生态经济是海南遵循禀赋优势探索新路子的必然选择。海南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大,据相关研究测算,海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高达.3亿元/年,具有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滩涂、湿地、海洋石油和可燃冰等产业资源丰富。因此,海南应下大力气研究生态经济,通过生态经济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
促进经济生态化,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产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经济生态化本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海南率先取消对全省2/3市县的GDP考核,大力倡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发展;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30条硬措施。经过保护和改善,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是海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求。就生态经济化,特提出如下建议:
培育“呼吸”市场,打造“深呼吸+”产业群。建议于一至两年内,在全省挑选“百佳深呼吸小镇”,建设“深呼吸小镇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两至三年内,打造“深呼吸+”全健康产业,通过与国际、国内高端医疗康养机构合作,打造针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特色康养服务。
开拓“水”市场,做强“水”产业。海南水质优良,富含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建议做大海南“水”产业,特别是具有海南特色的饮料产业,如开发荔枝汁、芒果汁、火龙果汁、莲雾汁以及椰子水、老盐柠檬水等,促进此类饮品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往包装外销、连锁经营等方向发展。
创造光热需要,打造光热产业。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太阳能建筑材料产业;结合光热资源,积极打造特色运动小镇,开发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产业,举办各类运动赛事;突出气候优势,发展冬季“避寒+”产业,如“避寒+康养”“避寒+旅游”等。
依托土壤元素优势,发展富硒有机农业和功能食品产业。建立富硒农产品种植规范,保证富硒特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品质,推进品牌化建设,扶持一批富硒特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结合生态宜居优势,转型发展生态宜居产业。海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生态房地产业具有天然吸引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应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生态宜居绿色产业,达到海南房产“为健康而建,为健康而住”的目的。
依托资源稀特性,发展高端消费品产业。可积极发展沉香、黄花梨、药材等产业,以品质、功效为亮点创立品牌,宣传其特色价值,提高市场认知度,打造千亿级高端消费品产业。
依托优质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深呼吸+旅游”模式,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为特色,让游客“呼吸到新鲜空气”。着眼全域旅游,深度挖掘海南特有的旅游元素,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相互促进。
抢抓“双碳”机遇,创新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低碳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要求,发展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低碳化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推进消费低碳化,发展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回收再利用产业。
依托海洋生态优势,促进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海洋捕捞业,推进海洋资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发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产业,以及海洋生物养殖、海洋观光业等产业。
打造特色生态小镇,扛起乡村振兴重担。如建设深呼吸小镇、宜居社区、特色运动小镇、医疗小镇、月子小镇、睡眠小镇、康养小镇等,吸引全球消费者。
建设生态博览中心,展示海南生态文化产业。可建立生态经济化或者经济生态化博览园和科研中心,直观展示生态经济建设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传播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打造生态文明体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示范基地。
总之,自由贸易港建设不能鼓了钱袋、毁了生态。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要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让绿色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