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外国人做一些中国元素的作品,比如某奢侈品牌七夕的广告,最近国内上映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我们都忍不住要吐槽:
“这都是什么啊!你们真的一点都不懂中国艺术和文化”。
看看影片中那副古怪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以及神奇地从宋元时期“穿越到”南北朝的土楼建筑。
比它们更离谱的是,花木兰家祠堂里,竟赫然挂着大红灯笼(烘托欢庆的气氛吗)。而花木兰的妆容,竟是将白妆、额*妆、花钿妆、红妆粗暴地堆叠,“糊”在脸上。
——这画法或许的确很bling,但绝对缺乏美感。
稍对传统艺术文化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对镜贴花*”的“额*妆”,基本上并不会晕染、勾画同时用。
通常是用*粉染在发际下,或是在眉心勾画出新月等形状。
对年中国艺术史漠然视之,不仅让迪士尼这样的好莱坞大厂闹笑话,我们普通人也可能吃这方面的亏。
比如你想买个玉镯、玉坠,不经研究,很容易把淡水金珠当成南洋金珠买;
挑件硬木家具,又容易把非洲草花梨错当越南花梨木,花不少冤枉钱。
所以经常听过来人讲:“你啊,赶紧补补中国艺术史的课吧,迟早要用到”。
01市面中国艺术史,大多陈旧、教条而要说我们中国人,自新石器时期至现当代创造的艺术品,陶器、青铜、玉器、瓷器、书法、绘画、茶道、诗歌、曲艺、宫廷建筑……的确件件精妙绝伦,值得细细研究。中世纪来华旅行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都塔曾感叹:“中国人是全人类手艺最高明、最有鉴赏力的人民。”“艺坛教父”毕加索也指出:“这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的艺术!”但令人十分尴尬的是,长久以来,我们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史著作。
中央美术学院的郑岩教授,曾托一位学生收集各种美术史教材,快递送来满满两箱子,但翻看后发现,至少一半著作的结构和内容大同小异。
加上最近几十年,关于中国艺术的研究突飞猛进。许多概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范围,都在不断更新。早先的中国艺术史书籍,就显得更陈旧、教条了……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岩
直至年,后浪引入了一本叫《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著作,内容生动有趣、结构清晰有致,这种尴尬处境才得以改善。
这部书,被认为是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
先后被著名艺术史家巫鸿、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安家瑶、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宋青生联合推荐。同时,也是“斯坦福、华盛顿、芝加哥等多所高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因近年不断加印和修订,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中国艺术普及书”;
0如果只读一部中国艺术史,它就够了理由一:超越传统艺术史框架和传统艺术史不同的是,《中国艺术与文化》不再仅仅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来分类组织内容,还融入了近几十年世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新成果。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给予了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