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的校友与嘉宾有(以报名先后为序):郭瑞俊、孙瑜、马良、罗一民、王格平、陈荣禄、方筱、蔡志中、潘婕、翟金玲、戴磊、郑春晓、汪洁、段曹林、郑敏、杨光东、肖鹏、陈瑜、杨双星、吴晓丽、吴秀玲、宋承泽、何声芬、蔡湘培、杨臻、李志春、王杨、马晓娴、唐艳芳。
主持人:孙瑜
主分享:马良(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海南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特邀嘉宾:罗一民(原江苏省*协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孙瑜——选书由来去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撕裂和分化,带来了*治、经济的冲击和混乱,大到世界、国家、地区,小到团体和个人,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在新的秩序里工作和生活。爱智慧的人们,可能又想起了那几个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海南人,阅读这本《海南岛传》,都是回答这三个问题最好的起点。这是我们选择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
复旦读书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前五年,我们从“回溯千年”、“俯瞰当下”、“仰望星空”、“反观自我”到“追寻经典”,今年的主题是“知行合一”,到了多作为、多行动的时候。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从脚下开始。从脚下开始,需要深刻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我们选择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
某个深夜,我读到了一篇书评,夜不能寐,写下了这段文字:夜半拜读马良兄文评,行文既见高屋建瓴,又能抽丝剥茧,深刻精到,读来畅快淋漓,如痛饮美酒,未读原书,已然陶醉,日后定然买来对照学习。可谓好马配好鞍,佳作得佳评。这是我们请马良兄做主分享的原因。
马良——写史者,重“永恒”总体评价感谢主持人孙瑜先生,过奖了!非常感谢复旦校友会、南大校友会的邀请,担任孔见《海南岛传》这一期读书会的主分享。其实更有资格担纲主分享的,是在座的各位,因为你们刚读了《海南岛传》,印象是新鲜的,也是深刻的,而我主要还是几个月前的记忆和感想。当时的印象确实很强烈,写了一篇万言长评。书评摘要发表在《文艺报》上,全文也由“文艺批评”、“天涯杂志”、“原创海南”等众多有影响力的公号转发,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此后又参与了数场研讨活动,其中在海南、北京两场研讨活动,规格很高,与会代表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对该书相关话题做了新的探讨。我向来不愿重复自己,这次也不想再重复我书评的观点,想谈点带有普遍性的话题。
我坚持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有写海南岛人文历史单本著作中,孔见的《海南岛传》无疑是一部出色的佳作,如果选一本书来向外界介绍海南的历史,我一定推荐这一本;同时我还觉得这部书的意义不仅限于海南一隅,作为国内目前颇为流行的地方人文历史写作,孔见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于如何书写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有借鉴意义。”
评价很高,但确实是我读后最真切的感受,当时我读的还是电子版,是作者发给我的。对于海南历史文化,我只是一个爱好者,但得承认爱得还是比较深的,也读过不少这类的书,像我曾推荐过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已经出了70本,大部分我都读过,这些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构成了海南历史文化的主线。其余的重要著作,包括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多卷本《海南通史》,周泉根教授对海南贬官的研究以及参与编著的《三亚史》,毕业于南大的闫广林教授所著《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张朔人教授的《明代海南文化研究》,蔡葩女士的南洋文化与骑楼研究等等,还有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海南岛上的黎族》,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珠崖》以及外国学人有关海南岛的印象记、研究著作,以及古代海南的各种地方志等。
木秀于林我在那篇书评中讲了孔见的“木秀于林”,这确实是我读《海南岛传》后的第一印象,因为面对浩繁的历史,如何取舍、如何展现是一门大学问,孔见在这方面显示了出众的功力。我也分析了他之所以具有“良史”之才的个体发生史——“《海南岛传》的写作,在我看来,由于历史、尤其是孔见生于兹长于兹的海南岛历史的加入,终于令孔见比较突出的文学、哲学的长处,又有了厚重历史的依托,从而坐拥坚实的抓手,再加上孔见更在意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用得上他写小说的塑造人物的技巧,也用得上他写散文的犀利俊逸的文笔,还用得上他儒释道方面沉潜把玩的功力。在孔见,则第一次完成了文、史、哲的‘三位一体’,并且贯通一气,相互支援,珠联璧合。这样在成就孔见的‘这一个’的情况下,诞生佳作,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我对过去关于地方历史写作——包括海南历史写作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做了批评,例如有些论说不够严谨,有些描述详略不当,有些只是资料的堆砌,有些偏重二手资料等等,孔见在这些方面确实显示出诸多过人之处。但是必须指出,孔见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虽开展时间不太长,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孔见花了大功夫,对这些成果进行消化,有“集大成”的色彩,当然更可贵的还是他对每个历史个体又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也是我本次分享要特别强调的一点。诸位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