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米二长*花梨大条案,装饰的主旋律是皮带线加洼儿。一块玉立面下的线脚,以及托泥顶层四周,刻成同样的形状,上下既对称又呼应。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托泥打洼面下的深槽,宽窄不一似有间隙,让人不禁想到,这会不会不是一个整体。
根据历来所见,*花梨案下托泥都采用厚实整木,此例上敛下舒,制成桥形。
弯腰伏地仔细看,上下层之间的沟槽虽深,但可见底。另外,从力学角度分析,四周打洼面很薄,如果是两木分做,对结构强度并无大益。
基本可以确定,打洼层为线脚装饰,并非单独的构造。
接下来轮到一块玉下面的线脚,它到底是冰盘沿压边线呢,还是垫在独板下的框体?
从左到右一点点地看,两者之间结合紧密,无明显缝隙。
正面和侧面的转角处,也看不出两木分做的痕迹。
然而,要是从下往上看,对案面内外构造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端倪。
牙条和腿子顶端,有一层四方台阶,然后才是案底。
换句话说,独板一块玉和牙条之间,夹着一层独立结构。
这层如边抹攒框的部分,垫在面板之下,起到缓冲和分散受力的作用。
古代匠师巧妙设计,将支撑框侧面倾斜打洼,一块玉立面内收下敛,造成冰盘沿底部压边线的样式,结构与外形合二为一。
支撑框增大了看面效果,从美观的角度,和垛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传世*花梨大案中有不少类似造法,把垫框设计成案面的一部分,但迄今为止尚无权威总结或说明,不知该如何称呼,暂且以“支撑框”来为它命名。
一起来玩海南*花梨收藏吧!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