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顶级纹理之一。因树体病变产生的树瘿纹路,变化莫测,绚丽异常。相对于越南*花梨,海南*花梨瘤疤材料极少,特别是满瘤材料,经常开海南料的人都知道,海南瘤疤极少有满瘤。市面上的海南瘤疤基本上几年都难以遇到一条满瘤藏品。市面上流通的满瘤手串绝大部分都是越南制品。
古籍里很少能见到“*花梨”三字的连用,而更多只是统称其为“花梨”,直到晚清,方才能在史志上大量见到“*花梨”这个名字。《清实录·德宗实录》记载,慈禧为了自己身后的富贵,曾经大肆重修自己的定东陵,从地砖到房梁,几乎全部重换,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奕劻提议“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其余均拟改用*花梨木,以归一律”,这一提议深得慈禧欢心,这之后,慈禧也不断下懿旨,变本加厉地使用当时已经十分名贵的*花梨,明确指示“普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木植用*花梨木,罩笼罩漆,一切做法均照大殿修理”。除此之外,“*花梨”之名似乎并不常见于史书之中,而更多是以“花梨”名之。“*花梨”这一称谓的流行,其实则要迟至民国之后了,随着民国时期对外贸易的日渐发达,越来越多的木料从东南亚、非洲、甚至拉丁美洲被进口到中国,使用红木家具蔚然成风。为了市场营销,许多木材商人利用“*花梨”在木材界的地位,将一些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木料冠以“花梨”之名。为了区分正宗的“花梨”,便有人在其名字之前冠以“*”字,久而久之,“*花梨”这一称谓便在民间流传开了。名木还需名人做陪衬,有人说“*花梨”之名源自梁思成,此为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足为信。
海南*花梨名字当中的“梨”字,其中还是大有学问的。*花梨的名字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被称作花榈、花黎、花梨等,其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中成记载“榈木拾遗”中提出“(榈木)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随着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人们认识到中国最好的明式家具是用海南*花梨制作的。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由收购收藏明式家具,转而收购囤积海南民间的普通*花梨家具和原材料,以致海南民间尚存的一些旧料和小料,甚至连陈旧的门窗料、农具料都几乎收购殆尽。从此,“深藏乡野人不识”的海南*花梨,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越南*花梨的国际命名是京东*檀,这是在国际有关植物学会登录承认的,是已有国际身位证,反观海南*花梨在中国登录降香*檀,一旦被证明两者为同一物种,那降香*檀的登录就要改称,越*的数百年老树,历经水沉,架沉,也是珍贵异常,许多人以为越*的芝麻点是特有标记,但不知这是*花梨老树的共有特征之一,昌江*下数百年的海*大料亦会有,只是今天很难见到了。
世居于海南岛的黎族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将海南*花梨分为“油格”与“糠格”两种,这可谓凭经验得来的依据。所谓油格,主要是指产自于海南岛西部颜色较深、比重大而油性强的*花梨心材;而糠格则主要是指产于东部、东北部浅色的油性稍差的*花梨的心材部分。黎族人对海南*花梨的这一区分当然是一种更加细化的标准。如果我们将它代入到海南岛的地理环境中寻找原因的话,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海南岛西部多山地,而东部和东北部则是海拔较低的丘陵居多。一岛之内尚且如此,相比之下,同纬度的其他地带上的差异也就不再难以理解。
海南*花梨讲格,就是木头中间形成了格,格这个地方才能用以加工,制作东西。一根木头,从外表是看不出格的大小和形状,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如果格太小,或者不成格,那只能算是白皮,只好当成柴来烧了。”金先生认为,真正的藏家一般不会选择到海南*木头,这种木头一般并不大,做不成大件,只能做一些把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