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中国就有用*花梨木做家具及工艺品的习惯,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
海南*花梨罕见芝麻点:所谓芝麻点,就是在表面夹杂一点点类似黑芝麻的黑斑。芝麻点在越*中较易得见,但在海*中实属难得,可能是海*更密实的原因。
对于正宗的海南*花梨,商家一般会称为海南*花梨、紫油梨(油性好、老料的海南*花梨)和糠梨(油性不足、年份不够的海南*花梨);而对于越南*花梨,有良心的商家一般会称为*花梨,当然不能排除个别“黑心”商家将自家越南*花梨称为海南*花梨,知假售假。
由于花纹美丽、色泽柔和、香味淡雅,海南*花梨很早就被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视为珍玩。早在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宋代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土产沉香花梨木等,‘其货多出自黎峒’”。可见,至少在唐宋时期,*花梨就与沉香、紫檀等,被列为贵重珍稀物产并推介。
*花梨并非某一树种的科学名称,而是文博界及收藏家有关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现在很多收藏者纷纷把“*脸”作为鉴定海南*花梨的重要指标,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时不准确的,准确的应该是“*眼”,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实心*眼”。越*和海*都能有“*脸”,而只有海南*花梨才有明显的“*眼”。“*眼”其实是枝节分叉的中心,海*的枝节非常多,按照当地海南人说就是往两边长,而不是向上长。再者海*的成才年限非常漫长,在此过程中,或因恶劣条件,一颗海*不断分叉,导致树木的纹理会发生扭曲,故而形成了独特的“*眼”。其他*花梨树性比较直,成才时间只需要上百年,故而难以形成“*眼”。
了解*花梨木的特性,对辨识其材质十分重要。比如*花梨木有很强的韧性,不像红木那样脆。
为民藏的净化和流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