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最低的空调,盖最厚的被子,吃着冰镇的西瓜,刷着最爱的剧,这是21世纪人们过夏的标配。随着全球变暖,夏季温度逐年升高,炎炎夏日待在空调间里都嫌热的我们不禁好奇:古代既没有电也没有空调,长袖飘飘的他们是如何避暑的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未来有什么更先进的避暑方式呢?下面我们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一探究竟。
衣饰避暑
古人在夏季为了防止炎热带来的烦躁和不便,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智慧进行避暑。穿着上的清凉是古代首先采用的方法,这也是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
在衣服的款式上,古人在夏季的穿着打扮并非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中规中矩、长衣飘飘。在魏晋以前,男子也会光着膀子,女子所穿的是非常简洁“胫衣”,这种衣服在款式上只有裤子的大体样式,没有裤管和裤裆。过于简单的样式使得女子为了防止走光,通常不会提起下面的衣服。到了唐代,开放环境下出现了比较时髦的短袖衣服“半臂装”以及更加大胆的“袒胸装”,虽然后者一般见于宫中的女子。但这足以显示古人为了避暑在穿着上的简化。
在衣服的布料上,为了避暑和经济成本的限制,普通百姓大多采用麻布和葛布。麻由于在生长周期上比较短以及材质透气性和吸汗性比较好,因此具有很大的优势。《韩非子·五蠹》中描述的:“冬日织裘,夏日葛布。”就反映了当时对布料的季节性选择。
衣服款式上的轻便简洁和布料上的透气舒适大大提升人们在夏季的舒适度。今天无论是女性穿着上的大胆性感还是男性的打赤膊其实在古人的夏季避暑中都可找到一些踪迹,只是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多时尚感的追求。
饮食避暑
“民以食为天”,古人为了避暑也常常在饮食上下一番功夫。
避暑神器一:冷饮冷饮在古代称为“冰食”。夏季能够吃上冰冰凉的食物可谓是一种幸福,会让人快速地体会到凉爽之感。这一感受怎会被聪慧的古人所忽略呢。
关于冷饮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朝,一些达官显贵们有窖藏冰块的习惯;到了周朝,出现了专门管理“冰权”的“凌人”来负责冷饮的制作;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就已经出现了冰镇米酒;随着市场化发展,唐代出现商业性的藏冰户“冰商”;到了宋代,冷饮摊已经随处可见;元朝时期,冷饮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将碎冰块、牛奶、奶油和果酱混在一起,秘制一种冷饮“皇家冰酪”。后来马可波罗受到元世祖的赏赐体验了冰酪的美味并将这项技术带回到欧洲,后来经英国人改造之后制作出了今天的冰激凌。由此可见,冰激凌最早发源于我国,而我们今天所食用的梅花酒、椰子水,紫苏饮等冷饮在宋代也早已出现。
由于冰块昂贵,很多百姓支付不起,于是他们就将西瓜、李子等水果在冷水中放一定的时间再食用,我们今天所说的“浮瓜沉李”描述的就是这一现象。
避暑神器二:避暑中药历史悠久的中药无论是在古代疾病的预防治疗还是消暑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相关中药古籍的记载,中药避暑主要是将相关解暑的中药材,比如:甘草、霍叶、苏叶等熬制成汤汁供人们饮用。
除此之外一些身份尊贵的家族还会请中医开一些中药方子,比如:藿香正气丸、消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丸中的主要成分涵盖陈皮、藿香和茯苓等中药材。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这些中药在不仅在预防中暑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夏季湿热感冒的治疗上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专门请中医开避暑的方子有些困难,但是性味甘平,能够养心益肾的莲子汤却也有着相似的作用,从而在民间广泛使用。
房屋制冷避暑
避暑神器一:自雨亭自雨亭类似于今天的空调房,在古代又被称为“夏房”,从先秦时期的“凉房”到后来的“冰窖”“冰室”指的都是自雨亭。而之所以被称为自雨亭,就是因为它可以自动供应冷水,带走热量,给房屋降温。
相传在唐代,有一个御史大夫非常具有创新性,他在自家大池塘边建造了一个亭子,然后他利用水车将池塘中的水引流到亭子的顶上,这些水便顺着屋檐直流下来,再回到池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水的流动和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气从而降低温度,达到避暑的效果。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令人感叹!
当然,对于皇家贵族而言还有升级版的空调房,那就是直接把房屋建在有山有水有树林的地方去,比较著名的就是清朝康熙在河北承德建造的承德避暑山庄。山庄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基本感觉不到炎热。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美景,吟诗作对,真可谓十分畅快。
避暑神器二:深井冰古代,人们为了避暑一些大户人家常常在住房建造时,在房间的地上留下一个洞,那么这个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主人常在冬天收集大量的冰块储存在地下的地窖中,然后留下一个洞口。地下的温度相对稳定,冬暖夏凉,因此到了夏天,这个洞就会释放地窖中冰块的凉气,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空调。
避暑神器三:冷巷冷巷是建筑之间的通道,它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风口地带,它往往借助建筑之间的距离实现较好的通风效果和降温效果。这种建筑风格是南方建筑风格的精髓。冷巷又可以分为“室内冷巷”和“露天冷巷”两种。
出行避暑
金伏: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人们实现了去南方过冬,去北方过夏的自由,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怎么通过出行避暑的呢?浸伏作为一种充满趣味性的行为当然少不了。浸伏是一种风俗,在炎热的三伏天,人们会到河中去洗冷水浴,借此来消暑。
大暑赏荷:大暑赏荷也是古代通过出行来避暑的一种渠道。尤其是在苏杭地区,夏季荷花最为美,苏州人把赏荷当做一种亲水风俗,并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据《清嘉录》记载,荷花生日当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赏荷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避暑工具
古代的避暑是非常系统的,除了上面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涵盖日常的避暑工具。
避暑神器一:风扇扇子最初的功能并非是今天的消暑,而是遮阳,比如,唐朝画家阎立本在他的《步辇图》中所画的长扇,就是为了显示帝王的权威,遮阳挡风。直到了西汉时期,扇子纳凉的作用才被广泛使用,比如,普通人家的蒲扇或者竹扇子;比如,富裕人家使用的羽扇和丝绢扇子。除了扇风的功能外,扇子也常常作为文人题字,显示身份的装饰工具
由于这种手动扇子的威力有限,后来又出现风扇车,又被称为“叶轮拨风”。自动风扇车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起初它是用于*事,后经改良用于民用,通过摇动手柄带动巨轮上七片叶子的转动从而带来凉风,发展至唐朝时一些能工巧匠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装出水力风扇。
避暑神器二: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它是一种呈圆柱形的竹制品,四周是竹子编制成的网眼,中间部分是空的。竹夫人的名字听起来给人一种亲近感,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抱枕,既可以拥抱也可以用来搁放腿脚。它主要借助竹子材质上的凉的性质来解暑。
避暑神器三:冰鉴(hàn)古代虽然没有电,但却出现了功能和现代冰箱相近的冰鉴。冰窖内部包括两层,里面一层通常放置一些酒或者水果,外层则放置一些从冰窖中取出的冰块,打开盖子后还可以散发里面的凉气,里外两层加上它本身很好的密闭性成为现代冰箱的雏形。
冰鉴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变化。西周的冰鉴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外形上比较奢华也彰显了帝王的豪气。到了明朝,冰鉴的材质开始扩展到红木和*花梨,更加轻便和实用。
避暑神器四:瓷枕作为瓷器大国,我国古代也将材质冰凉的瓷器用于解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就是对瓷枕的夸奖。瓷枕以瓷器为基础,在上面绘制一层不吸热的釉作为表面,这也保证了它表面的清爽,而且上面的花纹也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令人赏心悦目。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也出现了水晶枕和玉枕等类型。今天的凉枕便是它的衍变。
意念避暑
“心静自然凉”是我们在炎炎夏日常听到的一句话,它真的有用吗?其实在古人眼中真的有用,只是这种功效要因人而异,它显示了心态对人的影响。
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说到:“人人避暑暴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方。非是禅房无人到,为人心静身自凉”。禅师不是不热,而是心如止水,心态放正便不觉炎热。再比如,据记载,清朝的康熙帝就追求修身养性,夏日酷暑也不摘帽子,不开窗,秉信内心清净便不热,并且认为,体内的热气要散发出来防止秋季的肠胃不适。
事实上,人的心态情绪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西方的学者也用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易着急上火、心情烦躁的人往往会带来燥热,带来感觉上的温度上升,这也就是所谓的急火攻心;而心态平和的人往往会体感温度波动较小,从而带来感觉上的不热。但是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下,生活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心静自然凉便很难实现。
结语
在空调房里都觉得热的我们确实很难想象古代在没有电和空调的情况下是如何面对夏日酷暑。但是,人类面对自然界的挑战总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古人的能工巧匠使得他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创造出一批批避暑神器。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避暑将不断刷新人们对于夏天的感受,打开脑洞,或许人类也可以制造一个城市的小气候。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我们都要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关爱地球,保护植物,利用好最好的天然避暑资源。
来源:民国风月
见习编辑:游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