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梨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单霁翔活态的遗产光明日报客户端
TUhjnbcbe - 2023/3/20 21:15:00

编者按

隋代开始开凿的大运河,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可以说,大运河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条河,而且是一个涉及交通、水利、地理、历史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长廊。直到今天,大运河仍与民生国运须臾不可分离。在中国大地上流淌着的大运河,是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大动脉。在白居易、欧阳修、孟浩然等唐宋元明清诗人的心中,大运河又是一条诗歌之河。新近出版的《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唐宋帝国与运河》,不约而同地聚焦绵延多公里的大运河。本期光明悦读以大运河为主题,对话作者和学者以解读这条生命线的古今悠长。

单霁翔(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光明悦读:众所周知,您曾做了多年的故宫“守门人”。对于故宫内的一砖一瓦,您了如指掌。时值故宫营建年之际,您出版了《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请问,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呢?

单霁翔:两千余年来,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物的强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对于终点北京、对于紫禁城来说,尤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建造紫禁城的许多建筑材料,都是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此外,大量的南方工匠参与到紫禁城的建设中,例如主持筹建的匠师蔡信、陆祥等,以及正式开工后,主持工程的蒯祥,都是江苏人。建成后,南方的珍宝、粮食、物资、人才,甚至文化娱乐、审美情趣,都是从富庶的南方沿着运河源源不断输入京城。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以夯土墙、砖石墙和木结构为主体,因此砖瓦与木料用量极多。《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建造紫禁城所用的砖大多来自山东临清。临清是京杭大运河凿通之后运河航运的枢纽之一,运输便利,而且当地土质尤其适合制砖,当时临清砖官窑都分布在运河沿岸,绵延30余公里。

坊间有“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砖墁”的传言。今天当我们走进故宫,可以看到铺设的“金砖”仍然完整无损。追溯“金砖”的“来时路”,不能不让人想起在中国大地上默默流淌了多年的大运河。当年产自苏州、松江等地的这些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的“金砖”,正是顺着大运河“北漂”到了紫禁城。

除了砖石木料,南方还有不计其数的珍宝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北漂”到了京城。从香米、鲥鱼到昆腔、苏绣,再到吴门画派的书画作品、苏式*花梨家具,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创意,顺着大运河来到了紫禁城。所以我常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光明悦读:您数年为大运河保护、申遗多方奔走。源于何故坚定您要将“活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不懈做下去?

单霁翔:我在《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前言中介绍了杂交水稻田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因后果。袁隆平院士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解决了我们的粮食问题。但是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话:当人们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烦恼;吃饱肚子以后,他会产生无数的烦恼。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靠什么来解决呢?我认为是文化。通过杂交水稻田成功列入保护项目,我们得到了重要的启示,即不但要保护“静态的”文化遗产,还应该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霁翔活态的遗产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