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艺术品电商交易快捷高效,但这一新物种的出现,似乎为赝品问题这一行业顽疾带来了新的平台和花样。
■新陷阱从拍品描述的文字游戏,到艺术家与作品的PS合影;从发货时的货不对板,到平台方的故作视而不见,虚拟交易空间里的“新陷阱”更加让人防不胜防。
赝品,这一伴随艺术品交易一直存在的顽疾,也从线下走向线上,电商渠道的快捷高效,反而为赝品问题带来了更多障眼法。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尽管采取了多重保障机制,微拍堂等艺术品电商平台依旧赝品难绝。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少平台一味追求流量,审核和监管机制形同虚设。
平台爆雷
“赝品零容忍”是很多艺术品电商平台的态度。然而,现实情况则是“花样变换多,赝品依旧在”。以微拍堂为例,平台宣称做了很多机制上的保障,包括万元的消保基金、与权威鉴定机构深度合作等,结果却仍然令人遗憾。
在聚投诉网站中,微拍堂的投诉达到26条,大部分都是关于“售卖假货”。其中一则投诉显示,年7月,肖某在微拍堂以49万元购得越南*花梨家具一套,收货后发现为假货。后来通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出具了鉴定证书,证实为红酸枝木。肖某投诉称,多次与微拍堂沟通无果,微拍堂也一直未对涉案商户进行处理。
书画板块同样也是赝品泛滥的重灾区。从微拍堂的一些店铺中可以看到,从范曾、沈鹏、苏士澍、韩美林等艺术名家,到星云大师、释永信、莫言、赵本山、*等明星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作品,都不乏仿冒的赝品身影。
从微拍堂的《处罚公告》可以看出,对售假行为的惩罚机制并不严格。以年1月为例,某商铺严重违反平台规定,所售拍品存在材质不符、以次充好、假冒品牌、赝品的情况,最终只作出封店7天的处罚。不少读者留言表示,“恶意知假售假应该直接封店,对这种商家处罚太轻”。
其实,赝品猖獗的问题曾经有媒体多次进行披露。针对这一问题,微拍堂也做过整顿。然而,好景不长,因平台惩罚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商铺在利益驱使下继续铤而走险。与此同时,饱受诟病的艺术家与作品的PS合影照片,继续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拍品介绍中。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联络微拍堂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客观而言,赝品问题不是微拍堂一家的困扰。比如京东拍卖中,依然不乏赝品的身影。近期拍卖的一幅唐寅的山水画,还有吴湖帆的鉴藏题跋,价格不过数千元。吴冠中最具代表性的《双燕》于年保利秋拍中以万元成交。京东拍卖中的这幅《水乡》,不管是尺幅、构图与《双燕》并无二致,而价格却只有数千元。
京东珍品拍卖采取的是机构入驻的形式,规定相关责任由送拍机构承担。这是否意味着平台就可以置身事外呢?《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模式掣肘
从行业角度而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将电商纳入法律监管体系,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一种利好;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一新兴业态予以法律定位和认可。
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之路并不顺畅,从年在内地市场萌芽,直到年前后,比较成熟的艺术品电商模式终于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微拍堂的平台模式。
微拍堂创始人林志明开发网页游戏起家,他表示,微拍堂就是“外行革命内行”,门槛低、操作快的模式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商家入驻。从微拍堂的数据来看,年平台交易额为43亿元,年交易额突破亿元,较年同比增长%。那么,微拍堂快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据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年7月1日,微拍堂拿到德同资本万元的Pre-A轮融资,年10月28日,拿到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万美元A轮融资,年8月1日,拿到马笛儿投资的B轮融资,但融资金额双方均未披露。
微拍堂